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第941章 改改改改改[3/3页]
《明史》里面也存在两种观点。在《明史》的朱佑樘传记中记载“悼恭太子薨后,宪宗始知之,育周太后宫中”。
按照礼节来讲如此最重要的事,宪宗应该先将朱佑樘太子的身份公布,才能将其寄养在皇族中。有没有将朱佑樘以太子的身份寄养在周太后宫中,我们不能从这段史料中看出来,其记载的有点模糊。
在后面的孝穆皇后的传记里则明确记载了是成化11年将朱佑樘的太子身份公布后才被周太后收养的。而《张氏族谱》中记载在周太后收养朱佑樘之前,一直是被宪宗废掉的吴皇后照顾,但在前面的材料中都没有提到,这又成了一个问题。
不过在《明史》后面的《后妃传》中提到“宪宗废后吴氏……孝宗生于西宫,后保抱惟谨”,这就说的很明确了,吴皇后确实收养了朱佑樘一段时间,这一点与《张氏族谱》相合。
最后就是对于张敏什么时候去世,因为什么去世,在《明史》与《张氏族谱》中也有不同的记载。《明史》中说,张敏在告诉明宪宗他还有一个皇子之后,知道万贵妃的恶毒手段,自己活不了太长时间,于是吞金自杀,这样的行为也让他千古留名。我们可以推断时间也应该是成化11年,但是在《张氏族谱》中记载的是在1485年,与《明史》中记载相差10年。
这个时间误差可以说是非常大的。张敏在告诉皇帝有龙子之后,不仅没有立刻死亡,而且还晋升官职。
单从这两个材料来看说服力比较小,还要参考其他的文献资料。其实张敏最明显的就是官职称呼的变化。
在大多数的文献记载中,都是以成化11年为分界线,之前称呼其“御马监”等较低的官职,在成化11年之后,则是称呼其“司礼监太监”,官职比之前要高。这也说明了张敏之后确实没有吞金自杀,而是好好活了十年。对于张敏是如何去世的,也有其他记载,有的文献说他是被同僚怀恩气死的,多了一点传奇色彩,有点像小说家之笔。
其实对于张敏本人来说,还有一个疑点,就是张敏是如何入宫的。这一点《明史》里面没有详细记载,但是《张氏族谱》记载得比较详细,而且其他地方志也有相关内容。在族谱中记载张氏三兄弟是因为遇到贼寇,他们奋力抵抗,贼寇被镇压之后,皇帝给他们入朝做了官,就给了他们太监这一官职。
而在地方志中则是因为被起义军诬陷,当时张氏兄弟年幼,被送到宫中阉割,最后成了太监。
其实《张氏族谱》这样的做法也不难理解,毕竟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。
篡改历史?
通过上面《明史》与《张氏族谱》之间的对比,可以看到身为正史的《明史》前后矛盾,可以说是极其不严谨的。这还只是讨论了张敏这一个人的事情就出现如此多的疑问,那要是整个明代的历史,不知道要出现多少错误。难道清朝就是有意篡改前朝历史的吗?答案当然不是,尽管有一些小细节清朝编撰的《明史》没有记载,或者说是比较粗略,但是大体上还是比较还原历史,并且公正客观地。
清朝政府分配任务编撰书籍的时候,往往走量不走质,官员门光顾着拿钱,所以对书籍的质量并不是很关心,毕竟他们只是打工人,又不是专门研究厉害的学者,因而有所疏漏也是在所难免。ωωω.мχƒ∂χχ.¢σм
当时搜集资料也是比较困难的事,需要人工查阅,这既费时又耗费力气,一旦有一些资料没有查到,那就有可能会疏漏某个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。而对于私家记载来说,比如《张氏族谱》之类的,所记录的范围比较小,因而会记载得比较详细,但是其里面的主观情感是比较强的,撰写私家历史的人比撰写国史的人在写作过程中更加容易褒贬人物。
胜利者才有编写历史的权力,历朝历代的历史书籍与稗官野史所记载的都会有所出入,为了丑化前代,或是美化当代。就像在元朝编写的《宋史》一样,其笔下的宋朝可以说与当时真正的宋朝有着比较大的差距。
现在研究历史的学者对于《宋史》的评价普遍不高,就是因为其漏写、误写和不写,导致现在对宋朝的一些认识都是错误的。所以在观察了解某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的时候,我们不能单单只看正史如何记载的,就认为当时是怎样的,那样我们只能看到史官想呈现给我们的世界,而那个世界并不真实。
要想对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全面的了解,除了正史之外,我们还应该参考多种资料,野史,文学作品和出土器物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。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动脑子,要让我们的思想领导书籍,而不是书籍领导我们的思想。
特大好消息,退出转码页面,下载爱阅小说app后,全部小说免广告看,还能优先看最新章节。活动推广期间,用户还可以免费领取礼包100块钱话费。
第941章 改改改改改[3/3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