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166【著姓望族的联名上疏】[2/3页]
,还真有这么认为的!”
“只是……”申时行看着他俩,“你俩都为东山人,不认同吗?”
“唉……”翁少山笑过之后,又叹气,“田少人多,居民纷纷远贸,惟留妇女守家,这都是事实。外贸者素多殷实,即使山居小民,亦莫不各有田园花果、鱼池、蚕桑之类,除完纳外,家给人足,鸡犬不惊,这基本也为事实。只是……”мχƒ∂χχ.¢σм
“嘉靖倭变时,东山人就已析皮毛,仅存髓骨,有赖休养生息之令,神气稍振。每岁肩担巨役,乃县有急需,犹屈首指以累之,民乃益困。况今虏寇交讧,居货、行货多遭焚劫,举山之民,嗟无宁宇……”
“我明白你的意思,”申时行说道,“只不过,不单是苏州,在整个江南,地方官府一直试图让富户来分忧。此前,像太仓王氏、长洲陆氏、陈氏,各相错置田亩为义役田,以赡粮役,就是避免担此役的百姓受破家之苦,而且昆山亦尝举行,百姓颇受其利。”
王禹声道:“汝默说的不错,义役田其实并非我朝才有,还是借鉴了南宋浙江人的做法。后经范成大推行,再推广至全国,也就是浙东南到浙西、江西、福建之地。后人在讨论此法时,似乎忘了义役田,最先实施之地就在山区,而且还是民间首创……”
“太湖地区最早就是南宋淳熙年,常熟归政乡有此做法,是为了解决没人愿做里正的问题,相当于17户人家出钱雇了一人出来做里正,其实涉及面不大。但到理宗嘉熙年,常熟县就成了设义役庄,本来是民间互助性的做法,变成了官府强制性的做法。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,义役法能否取得实效?毕竟南宋初实行清丈土地的经界法已不能维持,故而怀疑义役法能否一直延续……
“从南宋至今,无一例外都是从少地且又善常经商谋生之地开始,由官府大力推进,为了解决职役难以承担的问题,说白了就是以富户捐献或官府强派土地这种
特大好消息,退出转码页面,下载爱阅小说app后,全部小说免广告看,还能优先看最新章节。活动推广期间,用户还可以免费领取礼包100块钱话费。
166【著姓望族的联名上疏】[2/3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