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416章 考举的查漏补缺  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416章 考举的查漏补缺[2/3页]

  女人,一个是乳臭未干的小子,再有,便是自命不凡的儒生。”

  “虽然考举取士,并不全是在儒生当中取,但在臣看来,当也是相差无多的······”

  听闻刘舍这一番半带严肃,半带戏谑的调侃,刘胜只含笑点了点头。

  而殿内原本庄严肃穆的氛围,也随着刘舍这恰合时宜的玩笑而轻松了起来。

  文人事儿多?

  或许吧。

  至少在这个时代——在这个君子六艺还是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而非琴、棋、书、画、诗、酒的时代,文人和武人的分界线,其实还没有那么明显。

  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,其实都并不会专门去说自己的文人或者武人。

  这个时代的‘文人’,往往指的是那些凭文学才能入仕为官的人,而‘武人’则指那些因武勋而得以显贵的人。

  但无论是凭文才做官,还是凭武勋显贵,大多数人也都不会丢下自己不擅长的另一方面。

  ——武人显贵之后,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字,随后就是读书充实自己,以免自己的显贵是昙花一现,后世子孙只能在自己的歌功劳簿上坐吃山空;

  而文人为官之后,也同样会心心念念于找个机会到军中历练一番,以补全履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:从军经历,以及至少拿得出手的武勋。

  上马能治军,下马能治民,在后世是专门用来夸赞那些文武双全,百年难得一出的大贤;

  但在这个时代,确实绝大多数掌权者的常态,以及每一个有抱负者的追求。

  只不过,刘舍说的也不算全无道理。

  文人,至少是那些目前还自诩为‘文士’,想要通过考举来踏入宦海的人,大都还是没有太多人生经历,只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,甚至都未必有稳定价值观、世界观的年轻人,愣头青。

  而这样一个群体,想要让这样一个群体为国家出力,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胜,自然需要尽量的照顾到这个群体的情绪。

  正如后世新时代的年轻人们所常说的那样:我寒窗苦读十几年,可以赚不到大钱,可以做不成大官、成不了大富豪,但我至少需要时代的尊重。

  “丞相所言有理。”

  “只是考举之事,并非是像国朝大策那样,只需要给个大致方向,就能将剩下的事交给下面的郡县地方官吏去办的。”

  “关于考举,一切事都需要考虑的十分具体、详尽。”

  “尤其是在有过一次考举之后,就更要查漏补缺,以免上次考举时出现的问题,会在下一次考举再次发生。”

  有了这句话,刘胜便算是向在场众人表明了心迹:考举,并非是刘胜心血来潮,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,方推出的大政。

  而且这个大政,必然会在肉眼可见的将来,细水长流的成为汉家取材纳士的重要手段——哪怕不是唯一手段,也必定会是主要手段。

  而在刘胜这样的表态之后,其余几位重臣,也开始以各自的权责为出发点,向刘胜描述起了自己对考举的看法。

  “在过去,我汉家取士,仍是以察举为主、赀举为辅。”

  “只是察举对被举荐人的要求太高——要求被举荐人在至少周遭五郡享有盛名,并得到二千石及以上官员的保举。”мχƒ∂χχ.¢σм

  “且不论这有多么难做到、做到的人有多么稀少,单就是二千石保举这一桩,就让国朝取士一事难上加难······”

  相较于刘舍过于宏观的一句‘我们要谨小慎微,多照顾读书人的情绪’,田叔提出的问题无疑就具体的多。

  察举,说白了,就是举荐制。

  而且不同于后世人印象中的:某位重臣去找皇帝聊天,随口提起一句‘某某某还行,我瞧着可以培养一下’,皇帝就任命此人所不同——察举制在如今的汉室,是非常健全的制度。

  就如田叔方才所言:察举的第一步,是受举荐者的名声。

  理论上的‘贤名传遍周遭五郡’,实际上,也至少是受举荐者家乡所在的郡,以及大部分与该郡接壤的周边郡县。

  这一点,就不知道要刷掉多少人。

特大好消息,退出转码页面,下载爱阅小说app后,全部小说免广告看,还能优先看最新章节。活动推广期间,用户还可以免费领取礼包100块钱话费。

第416章 考举的查漏补缺[2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